6月20日,“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在线举办。10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围绕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实际问题开展授课,来自各级党政机关、重点高校、媒体机构、我驻外使领馆等机构逾万人在线参加培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键时期,关键时刻,由国家引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此次国际传播大练兵,究竟有何深意?
融通中外是关键
“自说自话”外宣套路行不通
“内外宣不分”“外宣内宣化”成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如何破解?工作坊聚焦问题导向,采用分组授课的教学方式,每组由“一中一外”两位业内资深人士结对授课,既由国外授课嘉宾讲述如何在国际语态下讲好中国故事,又由国内授课嘉宾通过“话语转换”进行深入阐释,既打破本土与全球的隔阂,又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国新办对外推广局局长吴旭在开班讲话中指出,影像用视听语言叙事,涉及话语体系、话语权。在加强中外联合创作,推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表现手法,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融通中外的镜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授课片段
探索频道近年来创作了《勇敢者的征程》等大量中外合拍影视节目,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在授课中表示,探索频道的内容策略是“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即将探索频道的全球叙事技巧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通,通过中外团队联合创作并在全球播出。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MIDA纪录片导演计划制片人韩蕾在授课中进一步分析了世界不同区域受众的影像观看习惯,鼓励学员在影像创作中努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叙事方式,跳出“自说自话”的外宣套路,在融通中外中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专业水平。
情感共鸣是尺子
衡量国际传播到底有无实效
新时代的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华大地上永远不缺好故事。为什么很多中国好故事讲平庸甚至讲差了?问题何解?以工作坊为纽带,来自社会各行业的万名学员深入交流,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讲述中国故事要重个体故事而非宏大叙事、精准传播不是不管受众是谁的“盲传播”、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叙事逻辑,更不能陷入西方话语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和海外受众真正产生情感共鸣。
有中国援非医疗队学员在线提出问题:中国援非医疗工作做了那么多年,还做得那样好、那样多,如何才能讲好故事?
美国资深电视制作人米切尔·法卡斯在互动中回应:“和中国一样,非洲国家希望独立和强大,中国梦正成为许多非洲国家梦的灵感来源。策划节目,关键人物应该是当地人,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应该扮演的是支持者和朋友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被巧妙地内置于该地区的本土故事中,即‘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帮助你们,而不是利用你们’。”
△美国导演法卡斯授课片段
中国创作者要形成基于本身文化特质的叙事逻辑和风格。法卡斯进一步建议:“中国不是西方。中国与非洲的历史连结不同于西方,不能照搬西方媒体讲述非洲的方式。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不是西方人,他们出生在中华文化之中,这种文化包含着责任感和对和平关系的尊重。当讲述故事时,需要记住这些独特之处。”
法卡斯的观点引发学员广泛共鸣。来自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学员索朗德吉表示,通过这次学习,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外话语体系的差异,以及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更好地跨越文化差异鸿沟,更好地制作国际传播新闻产品。国际传播不是简单的语言互译,要真正做到实现融通中外、情感共鸣的话语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要做到自信自重
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些人缺乏自信自重,面对任何问题习惯先从自身找不足,对中国优势看得不透,对中国潜力发掘不足。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真正做好国际传播,固步自封要不得,崇洋思维同样要不得。
在工作坊授课中,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深入阐述如何用影像新技术讲述深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通过案例讲述如何自信讲述中国主题硬核故事。
△西班牙导演奥黛授课片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做好国际传播的自信植根于中国土地上的伟大实践。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高级讲师奥黛·阿瓦迪亚在授课中表示,好的节目应该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国人民品质。她说:“在《新中国之歌》节目中,我们首先告诉海外观众,这个故事之所以有趣,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需要打破海外观众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展示中国人民友好、聪慧、果敢和韧性。虽然不同文明间存在差异,但仍有很多共同点,我相信这些共同点始终应该是影片主题。”
没有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制度的自信自重,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邱文平评价:“膜拜西方政治制度和金钱至上的群体大有人在,否认中国文明和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层出不穷。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讲述者本身拥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刻认知,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深刻认同。唯有如此,才不会沦为西方话语的传声筒,才能具有透视历史的独特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历史视野。”
面对偏见和谣言
不做“沉默的羔羊”
在美西方占据舆论霸权的当下,如何让中国故事获得世界人民共鸣?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既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也不能刻意回避尖锐敏感问题。
△奥斯卡导演柯文思授课片段
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在授课中表示,沉默不是面对偏见和谣言的好办法,“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西方负面宣传的对象。当我听说中国因为偏见和谣言而受到指责时,心中不免会有忿忿不平之感。因为那些信息是失实的,需要尽力讲述关于中国的真相,讲述那些能触及外国观众内心,撼动他们对中国恐惧和偏见的故事。”
柯文思还建议将镜头更多对准普通中国人,通过生动个体故事折射中国伟大变革。他激励工作坊学员:“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够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在现代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乏质疑之声,但我们都可以尽一份微薄之力,展现中国人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一个14亿多人口国家的非凡变革。”
哔哩哔哩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朱贤亮在授课中表示,十分认同外方导师的观点,不要只讲自认为外国观众喜欢听的话,要从普通人的故事切入,在平凡人的生活中寻找亮点,用烟火气打动人心。
面对国际舆论变局
亟须变独奏为合唱
此次工作坊报名学员人数多达10019人,热烈响应背后,体现了社会各行业已经从战略高度看待国际传播工作,工作坊的适时举办则激发和顺应了这种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国际舆论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变局,汇集国际传播众智众力,正是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评价:“我国国际传播存在‘散’‘乱’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整合。本次工作坊已超越视觉传播本身,更是一次整合我国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力量的努力,这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国际传播多元化力量的标志性平台。”
本次工作坊是“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的重要环节。创作计划旨在聚焦新时代中国故事,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纪实节目选题,资助支持中外导演开展联合创作。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评价:“在理论教学之外,工作坊还通过‘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还面向国内外遴选、引导、扶持、鼓励中外导演联合创作,直接搭设了新时代对外国际传播的平台和桥梁,为加强国际传播撒下了宝贵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