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2023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主题论坛暨第二届“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博物馆业界的专家探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助力文旅创新、博物馆如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记者发现,博物馆已经走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比一比博物馆文创哪家强,美食卷出新高度
【资料图】
走进博物馆,除了精彩纷呈的展览以外,还会有很多文创产品,这也是与观众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能把博物馆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带入观众的生活当中。那么,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文创产品是什么?文创产品到底怎样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呢?在分享会上,博物馆专家们各自分享了有趣的博物馆文创。
“马踏飞燕”,成为社会一道光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黄虎说,社会公众认知度比较高的,有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文创(由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开发的文创)。为什么认知度高?它一身铜锈,“绿马踏飞燕”,寓意“绿码踏肺炎”。我们知道在三年里面,我们绿色的行程码、绿色的核酸检测码,一码在手可以畅通无阻。这个“绿马”在三年里面能够激励人,给予人信心,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文创(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他表示,一个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实际上在某一程度的情况下可以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打动人,它可以成为社会的一道光,给人信心。
水下考古盲盒,考古“南海Ⅰ号”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说,我们去年做了一个“丝路光华——粤陇文物精品展”,推出一个水下考古盲盒的文创产品。我们还在广百做了一个快闪店,主要推出的就是这个水下考古盲盒的文创产品。
水下考古盲盒(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他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大力推广创考古盲盒?因为“南海Ⅰ号”的打捞事件,在中国史上考古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而且在水下考古里运用到很多新技术,这个考古盲盒展现整个打捞过程的技术,以及里面所挖掘到的珍宝。
他表示,这次的水下考古盲盒是一个升级的版本,我们馆和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合作,把更新的一些考古成果放在这个盲盒里面。这个盲盒整个打开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沉箱里把沉船拿出来,还有我们用了一些胶泥去做仿海水,模拟了水下考古工作者工作的一个场景,包括里面还可以看到大海里的贝壳。最后,当你把沉船里的淤泥挖开的时候,会欣喜发现,“南海Ⅰ号”藏品的小模型。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文创产品小孩子肯定喜欢,尤其是现在青少年喜欢玩的一个产品。另外,它真的把水下考古的整个过程,以及“南海Ⅰ号”在水上考古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高端的《南越王宴》,享受帝王的养生食材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林冠男说,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南越王博物院工作,给我印象深刻的文创案例主要都是这个博物馆的。我们推出过《南越王宴》,这是南越王博物院的专家,包括酒家的很多大厨一起研发出这一台《南越王宴》。《南越王宴》推出的是一套服务,包括它的菜式是从南越王出土的食物研究里,还有当时《史记》记载里开发出来的,还有它的餐具、宴舞,配套的摆设,都是复原汉代宫廷宴饮的场景。
《南越王宴》(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他表示,从《南越王宴》中,可以看到南越王很高端,不止有文化,还有饮食,他宣传的是一种健康饮食。南越王在下葬的时候也有一些养生的食材、养生的理念,也有一些娱乐的享受,有乐舞、舞人等形象,所以整套宴席里面,大家体会到了很深刻的岭南文化,还有汉代的文化,一些汉代的文物知识。因为当时《南越王宴》毕竟太高端了,成本也很贵,就没有往下继续普及下去,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探讨的,怎么可持续的问题。
民国《消失的名菜》,用美食文创展现老广的浪漫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说,广州博物馆5月刚发布了服务类文创《消失的名菜》第三季,这个文创是广州博物馆和岭南集团旗下的中国大酒店合作推出的。我们的理念是希望将我们的文物进行活化,民国有很多老菜谱、老菜单,我们如何从典籍里挖掘出这些文物的内涵呢?这个项目从2020年秋天发布第一季以后,到今年5月已经是第三季了,我们每一季都会有一个活化的主题。我们第一季活化主题是还原当时民国时期筵席制式,因为广东的筵席制式是源于满汉全席,但又极具灵活性,在制式相近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价位制定相应的菜式,这也充分体现了粤商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消失的名菜》第三季(中国大酒店供图)
她谈到,第二季,我们更注重菜式上绣花功夫的呈现。大家印象里,广州人非常务实,其实广州人也可以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今年5月公布的第三季名菜里,我们展现了广州人的浪漫。据记载,民国的菜谱专门记载了酒家对春夏秋冬不同时节菜式的命名,例如杏林窥春、菊满东离等,这些非常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广州人骨子里所蕴含的浪漫情怀。我们从这个概念出发,把我们这次还原、重塑的菜式,每个菜式都给它一个浪漫的名字,然后赋诗一首,所以我们第三季《消失的名菜》就叫“粤咏诗宴”。
用月光纸包装月饼,在博物馆里贩卖美和时光
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在广州旅展上说,有一个馆的文创是让我特别吃惊,就是苏州博物馆。文创从文物里面来,从食材上去延伸。他们从文献里面查到苏州以前做月光纸,这个文创就用月光纸来做月饼的包装,把我们传统的节日、非遗和馆藏文物结合起来,整个一系列的创意都非常优美。据说,月饼一年的销量很好。
苏州博物馆的月饼文创(苏州博物馆供图)
他补充道,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在于他们创造的售卖金额有多少,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叫做“在博物馆里贩卖美和时光”。
博物馆的未来?个性化、特色发展是关键
5月17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当中提到2022年博物馆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也指出要推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未来,博物馆应如何高质量发展呢?博物馆专家们也给出了建议。
黄虎:把博物馆文化带进社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黄虎认为,我想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它面临的就是向全社会的融合和输出。从目前来看,2021年底的时候,全国博物馆的数量是6183家,今年5·18发布的数据是2022年博物馆总数6565家,比2021年增长了382家,这比往年每年增长200家左右提升了一个大的档次。可以说,博物馆从建设和现在社会热点的追捧上,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现在讲文旅融合,博物馆的文化一定不是拘泥于博物馆里面,而是我们要守正创新,我们的文创开发也好,我们的一切工作也好,一定是基于我们本馆的文物收藏和文化的传承进行研究、进行开发、进行传达,把这种文化带进社会。
“博物馆之城”建设,实际上也不是说我建几个博物馆就解决了“博物馆之城”建设,它是把博物馆文化向社会蔓延,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研发,通过博物馆这么一个平台,对全社会展示,这样6000多家博物馆,这种历史文化传承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文化的魅力。
李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
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表示,这个问题对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很直接,那就是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陈邵峰:推进民营博物馆建设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谈到,在广东,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色,民营博物馆热度很高,他们也有一定的收藏和经济实力。像一些行业博物馆:钢琴博物馆、陈皮博物馆、化橘红的博物馆等,对于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博物馆对当地的产业有推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产业,促进它的生产、销售,这是一个双赢的博物馆。类似于这样的博物馆,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时候,应该提倡去建的。
林冠男:建造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林冠男表示,高质量意味着我们要求质量更高、更精细化的,所以我想,对于每一个博物馆来说,不光是要满足数字上的要求,质量上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说一定要建造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这样才能打造出质量很高的、丰富的博物馆文化和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
朱晓秋:要把博物馆的研究做扎实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表示,无论是文创也好,科技在博物馆里的运用也好,在我看来,这都是一个后端的东西。对于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前端的研究还是要把它做扎实,所有研究做扎实以后,后端再发光发热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
龚良:好的博物馆都是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
对于如何办好高质量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旅展上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的定义做了三次的变更,去年的变更是博物馆可以收藏的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让博物馆更多差异化发展,让公众在博物馆里面有更多的体验。多样性发展在今天,博物馆在展示人类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其实不可能由一个博物馆把所有东西都展示出来,而是希望每个博物馆抓住一点,做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最好的博物馆。今天我们看到所有好的博物馆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几乎都是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比如说中国丝绸博物馆,比如说很小的江苏镇江博物馆。
他还举例了一家日本博物馆的展览,“大展厅最中间的部分做了一个下沉广场,里面有一个日本式的书展。当时觉得很奇怪,展厅里面为什么要搞一个很嘈杂的书展在那?他们说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够展示江户时期的市民生活,这就是我们说个性化发展非常重要。”
他谈到,在杭州有一个博物馆叫工艺美术博物馆,里面有五个分馆,分别叫刀、剪、剑、扇、伞博物馆,里面不仅仅是展示这些物品,而是把这些物品变成传统的文化来展示。比如说它展团扇,团扇讲的是团扇这批人的生活,而不是讲这把扇子。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