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严防广告“入侵”中小学教材
教育部日前发布202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从网页弹窗到明星代言,从影视剧植入到公交车车身,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利用广告博取消费者关注,这一行为无可厚非,然而校园本该是孩子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净土,如果放任广告信息出现在教材中,将干扰正常教学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对教材中的商业广告说“不”。早在2011年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中,就曾明文要求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广告法也规定,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既然“广告进教材”属于违法行为,为何始终有人以身试法?说到底,当前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数量就超过1.5亿人,对商业机构的利益诱惑太大。另一方面,对“广告进教材”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变相纵容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防范广告“入侵”中小学教材,必须拿出实招硬招,释放“零容忍”的信号。只要发现相关违法行为,应第一时间叫停教材流通,责令出版机构立刻回收问题教材。在追究涉事人员违法责任同时,视情节取缔相关机构经营资质,让“广告进教材”真正成为不容触碰的红线。除了明目张胆夹带广告单页、链接网址等行为外,不能忽视一些看似隐蔽的广告植入行为。例如,有的课文对特定企业、企业负责人进行过度褒奖,存在软文嫌疑;有的课本插图出现醒目品牌标识,不是广告胜似广告……有关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增强监管水平,识破隐形广告的“画皮”,杜绝“钻空子”现象发生。
由于教材出版涉及到内容编纂、审核、发行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一环节麻痹大意都可能造成监管防线“失守”。有关部门应将监管任务细化到具体环节和个人,定期检验工作成效,对疏于职守甚至包庇不法分子、参与利益交换的相关人员严肃问责查处,坚决铲除违法利益链条,不给“内鬼”可乘之机。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有关部门要压实主体责任,学校、家长、媒体等社会各方都要行动起来,积极曝光违规线索,及时揪出损害教材纯净性的“害群之马”,齐心协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心的教育环境。(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