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现场。本报记者 程 兆 摄
高水平创新成果展区展示的临近空间大气环境探测先进载荷。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科技与产业融合展区展示的高端装备。本报记者 温 沁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与产业融合展区展示的绿色食品。本报记者 温 沁 摄
“498.5万元,499万元,499.5万元……”4月27日上午,安徽创新馆创新剧场,上百双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瑞18S”水稻新品种成果转让的报价每增加一次,竞价时间就根据规则顺延一分钟,大家紧张的心便随着倒计时的读秒大幅跳动。
“500万元!成交!”竞价师话音刚落,偌大的会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场由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主办,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承办的“科技成果竞价与交易”专项活动,共征集各类项目104项,项目金额合计1.85亿元,涵盖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现代交通等多个领域,转让方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项目征集范围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海南等地。
“‘瑞18S’水稻不仅抗倒伏、产量高,而且米质优、味道好。通过‘竞价与交易’平台,成果和企业充分对接,就地转化、物尽所值,让我们科研工作者更加充满干劲!”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夏加发满面春风,看到自己研发团队辛苦培育的水稻品种找到好“婆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商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合理评估价格相对一般商品来说更为困难。从供给方看,科研人员对成果倾注了大量心血,却难以把握成果的市场价值;从需求方看,企业虽然了解和把握成果的市场价值,却难以把控成果的成熟度、转化的难度。
“利用‘竞价与交易’的方式确定成果价格、完成交易,与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相比具有竞争的优点,与协议定价相比又有公开的特点。”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夏辑说,“竞价与交易”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宣城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高精密金属极薄带微轧制关键技术及开发”项目以80万元成交;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材料结构仿真设计与计算模拟”项目以300万元成交……本次竞价会共成交项目22项,成交总金额近7000万元,涉及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外观设计、新型医药及植物新品种等多个领域。
“与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科技成果竞价会’专项活动采取的现场竞价不同,本次竞价会创新采用了网络竞价。”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说,网络竞价方式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便于与长三角知名交易机构建立信息互联互通,进而助力长三角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本报记者 张理想)